永乐高ylg888888

[nav:name]

烟气脱硫脱硝后,为何还要 “脱白”?

发布时间:2025-10-15 浏览次数:43

在工业烟气治理领域,脱硫脱硝常被视为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核心环节。不少人认为,只要完成这两项处理,烟气就能实现 “达标排放”。但实际治理中,“脱白” 却成为不可或缺的后续步骤。这一常被忽视的环节,不仅关系到视觉环境的改善,更暗藏着污染物深度控制与能源回收的关键价值,是工业烟气全流程治理的重要补充。

一、先明确:“烟气脱白” 不是简单 “除颜色”

所谓 “烟气脱白”,核心是去除湿法脱硫后烟气中大量的饱和水汽,消除排放时形成的“白色烟羽”。这种“白烟”并非传统认知中的“污染物”,而是湿烟气与环境空气接触时,因温度骤降、水汽凝结形成的微小液滴雾团。

但“脱白”的意义远不止“消除视觉污染”:它本质是通过对湿烟气的温度、湿度调节,同步实现水汽回收、余热利用与隐性污染物去除,是衔接脱硫脱硝与最终排放的“最后一道关口”。

二、脱硫脱硝后仍需脱白的四大核心原因

脱硫脱硝的主要作用是去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(SO₂)与氮氧化物(NOₓ),但无法解决湿法脱硫后烟气的“遗留问题”,这正是脱白的必要性所在。

1. 破解“视觉污染”与公众误解

湿法脱硫后的烟气温度通常在45-55℃,饱含饱和水汽。当它直接排入环境时,若外界温度较低(如秋冬季节),水汽会迅速冷凝成细小液滴,形成长达数百米的白色烟羽。这种烟羽不仅影响厂区及周边的视觉景观,还可能被公众误解为 “未处理的污染烟气”,引发环境焦虑与投诉,不利于企业与周边社区的和谐共处。

2. 去除“隐性污染物”,降低二次污染风险

脱硫脱硝虽能去除主要气态污染物,但湿法脱硫过程中,烟气会携带大量 “隐性污染物”,包括脱硫浆液中的可溶性盐(如硫酸铵、亚硫酸铵)、未完全脱除的重金属(如汞、铅),以及细小的粉尘颗粒(PM2.5)。这些污染物会附着在湿烟气的水汽中,随 “白烟” 排放到大气中,形成二次污染。而脱白过程中,通过冷凝、除雾等步骤,可将这些污染物随凝结水一同收集处理,进一步降低实际排放浓度,远超单纯脱硫脱硝的治理效果。

3. 回收余热与水资源,实现节能降耗

湿法脱硫会导致烟气携带大量热量与水分,若直接排放,不仅造成水资源与能源的浪费,还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。脱白技术可将这些水汽冷凝为可回用的工业水,同时回收余热用于厂区供暖或生产补热,实现 “污染物治理+资源回收” 的双重效益,符合国家“双碳”目标下的节能降耗要求。

4. 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

随着环保政策的升级,国内多地已出台“烟羽消白”的明确要求。例如,京津冀、长三角等重点区域的钢铁、火电、化工等行业,不仅要求SO₂、NOₓ达标,还明确规定“烟气排放时不得出现明显白色烟羽”。若不进行脱白处理,即使脱硫脱硝达标,企业仍可能因“烟羽超标”面临环保处罚,影响正常生产运营。

三、烟气脱白的主流技术路径

目前工业上常用的脱白技术,多围绕“温度调节”与“湿度控制”展开,核心是打破烟气的饱和状态,避免水汽凝结,主要分为以下三类:

烟气加热法其核心原理是用高温烟气(如锅炉尾部热风)或蒸汽加热湿烟气,使其温度升高、相对湿度降低,从而避免冷凝成烟羽。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设备简单、投资成本低、见效快,适合对余热回收需求低、需快速消除烟羽的企业。

冷凝回收法通过换热器冷却湿烟气,使水汽冷凝成水,同时回收热量与水资源,是当前应用较广的技术类型。它的核心优势是可同步回收水和余热,运行成本低,且对隐性污染物的去除率高,更适合水资源短缺、对节能要求高的企业(如火电、化工行业)。

膜分离法利用高分子膜的选择透过性,分离烟气中的水汽,实现脱水脱白。该技术的突出优势是脱白效率高、无二次污染,且占地面积小,适合对脱白精度要求高的精细化工、电子等行业。

四、脱白是烟气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

工业烟气治理不是“完成脱硫脱硝就万事大吉”,而是需要从“达标排放”向“深度治理、资源循环”升级。脱白不仅解决视觉层面的烟羽问题,更通过隐性污染物去除、能源水资源回收,实现“环保效益”与“经济效益”的双赢。

微信图片_20250913114905_207_1.jpg

随着环保政策的持续收紧与企业绿色发展意识的提升,脱白将不再是“可选环节”,而是与脱硫脱硝同等重要的“标配流程”,成为工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。




上一篇:气温骤降MBR膜系统如何防污染

下一篇:没有了!